不知不觉,小年已到。

小年对于我们消防工作者来说,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
因为作为国家层面的火神崇拜早已消亡在历史长河中,作为家庭层面的火神崇拜,还在以“送灶神”的形式保留在民间民俗当中,这里我作为中国古代消防文化的发掘者和卫道士,说说中国古代的火神崇拜和灶神文化。

中国古代的火神有两种,一种是作为发明家发现火种和火耕方式的火神(燧人氏),另一种是作为天文学家的总结火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火神(祝融氏)。

在古代传说中,上古的燧人氏便是因啄木鸟的启发而得到火的;《尚书大传》云:“遂人为遂皇,伏羲为戏皇,神农为农皇也。

遂人以火纪,火,太阳也。

阳尊,故托遂皇于天。

”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,又称“燧明国”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八六九引《王子年拾遗记》:“申弥国去都万里。

有燧明国,不识四时昼夜。

其人不死,厌世则升天。

国有火树,名燧木,屈盘万顷,云雾出于中间。

折枝相钻,则火出矣。

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,游日月之外,以食救万物;乃至南垂。

目此树表,有鸟若“号鸟”,以口啄树,粲然火出。

圣人感焉,因取小枝以钻火,号燧人氏。

”同书卷七八引《礼古文嘉》云:“燧人始钻木取火……遂天之意,故为燧人。

”又有“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”的传说(见《艺文类聚》卷八七引《九州论》)。

不过,燧人氏虽然发现火种的饮食功能,但还是不能和指导火耕生产的天文学家火正相比,因此后世鲜有祭拜活动。

最常见的火神是祝融。

祝融一词,最早是官号,有时代表一个氏族,有时有特指一个人。

最早担任火正的,叫做黎。

因为行火政有功,被帝喾命之曰祝融。

传说中的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,他的形态在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属于人兽合体形,人面、兽身,骑着两条龙。

根据《国语·郑语》中的“祝融亦能明显天地光明”,“祝”是持久,“融”是光明,永远光明。

此时祝融因为发明火的照明功能而被人纪念。

南岳衡山祝融峰敬拜的是作为光明神的火神。

图1.火神祝融(《山海经》中的光明天使形象)因为农业生产需要观察天象,需要有人密切观察日月星辰来指导生产活动。

古代的刀耕火种生产,缺乏工具(只有石刀),不能提水,所以仰赖放火烧荒,放火降雨,因此对气象条件非常关注。

顾炎武认为“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”(《日知录》),是指当时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来指导,于是有一种职位,被称作“火正”,后世更多地当作是“火神”。

其任务是“钦若昊天,敬授民时”。

《国语》中提到,颛顼“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。

”火正的任务是观察大火星的位置,司地等价于司土,也是后来的司徒,主要管理农事实践。

南正的任务是观察日之南(即冬至或夏至点),这是农历(阴历或夏历)的关键节点,可能比火历的出现晚。

两者同时出现,类似于当前的公历(大历、官历)与阴历(小历、民历)并行,大历是朝廷正朔,小历是民间农书。

这表明,人们不仅观察大火,还观察“历象日月星辰”来纪时。

南正只有一位,后世称为羲和;火正是职位,历代有代表。

第一任火正是“黎“,火正的最大任务,是确定火耕农业的生产节点(授时)。

郑和下西洋之时,负责观察天文气象,指导航船路线的专业领航人士,叫做“火长”,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分支,也是火正的流传与变体。

后世称为祝融夫人、火德真君的,都是敬拜作为火正的火神。

据《山海经》的说法,“颛顼生老童,老童生重及黎。

黎因平共工之乱不力,被诛于帝喾高辛氏。

其弟吴回为之后,复居火正为祝融(祝融为火正别号)。

吴回生陆终”,两者合起来称为“回禄”,是火灾之神。

到底是什么坏事让他们背上恶名,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劣迹,但火正的职务因此而中断了一段时间。

吴回在黎被颛顼杀死之后,复居火正为“祝融”,这时祝融就是官职。

因为世袭,祝融家族便以官为氏,首任祝融也被祭祀为神。

祝融氏因为行火而被尊为南方之神,也就被认定是楚国的远祖了。

祝融还有一些其他的叫法:朱明、朱冥、鬻熊、陆终、东明、东蒙等,都是一个部落内部继承祝融称号的一些人。

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昔夏之兴也,融降于崇山,其亡也,回禄信於耹隧”。

韦昭注:回禄,火神,再宿为信。

从此之后,用火作工具的祝融成为火神,而失火的回禄则指代火灾之神。

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,禳火于玄冥,回禄。

”杜预注:玄冥,水神;回禄,火神。

“尧复育重黎之后,不忘旧者,使复典之,以至於夏商”,结果是高辛氏族的閼伯,为陶唐氏火正;相土因之。

《汉书·五行志上》:“帝喾则有祝融,尧时有阏伯,民赖其德,死则以为火祖,配祭火星。

”清翟灏《通俗编·神鬼》:“今恒言,犹独於火神称祖。

“据《禅林象器笺》记载:「火德星君,为炎帝神农氏之灵,祀之为火神,以禳火灾。

」这里的“火德星君”,应该是荧惑,或太阳系的行星(火星,Mars),而不是天蝎座的恒星大火星。

所以,閼伯和吴回陆终一样,都是以火正的出身,以禳火的功用,而被人祭祀配享。

他们所代表的,其实是火神的破坏功能,是破坏之神,或安全的保护神。

图2.河南省商丘市火神庙閼伯台的閼伯形象。

根据司马迁的说法,“故重黎氏世序天地。

其在周,程伯休甫其后也。

当宣王时,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”。

(《史记自序》)也就是说,姓司马的家族本来就是火正之后,从天文学家改行作史官了。

农业生产对天时的依赖随着工具(深耕和提水工具)的广泛采用而降低,所以司马迁的祖先被迫改行。

最后说一说灶神,过去古代在国家层面是是祭拜火神(农业生产之神),在家庭则是以祭拜灶神的形式庆祝丰收(因为火神象征着风调雨顺和丰收季节)。

灶神又称灶君、灶王,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,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。

自人类火食以后,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,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。

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。

故《礼记·祭法》中“王为群姓立七祀”,其中有一祀为“灶”,而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“或立户,或立灶”。

有古书上说祝融是灶神,许慎《五经异义》曰:“顼氏有子曰黎,为祝融火正也,祀以为灶神。

《淮南子·汜论》曰:“炎帝于火,而死为灶。

”高诱注曰:“炎帝神农,以火德王天下,死托祀于灶神。

”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“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而火。

”凡是崇拜火的氏族,便奉炎帝为神,皆以火神为灶神,所以灶神是火神的家庭化和民俗化。

另一种说法是以灶神为先炊。

《史记·封禅书》有“先炊之属”语,唐张守节“正义”曰;“先炊,古炊母神也。

”《礼记·礼器》曰:“燔柴于奥,夫奥者,老妇之祭也。

盛于盆,尊于瓶。

”注曰:“其神则先炊也,故谓之老妇。

惟盛食于盆,盛酒于瓶,卑贱之祭耳。

虽卑贱而必祭之者,以其有功于饮食,故报之也。

”其性别,最初是女性,后来是男性,还有了妻子。

许慎《五经异义》称灶神姓苏名吉利。

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和《后汉书·阴识传》注引《杂五行书》曰:“灶君名禅,字子郭,衣黄衣”;许慎《五经异义》云:“灶神妇姓王,名抟颊。

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十四云:灶神“夫人字卿忌,有六女,皆名察(一作‘祭’)冾。

”《太上感应篇》注引《传》曰:“灶神状如美人貌,有六女,即六癸玉女也。

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十四则曰:“灶神名隗,……又姓张名单,字子郭。

……一曰灶神名壤子也。

”《庄子·达生篇》司马彪注称“灶神著赤衣,状如美女”。

图3,灶神年画。

灶神的职责,最初以为管人间之饮食(类似于国家层面的火神崇拜,是为了庆丰收,祝好运),其后则称其代天监察人间善恶,按时向天帝上报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八十六引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“灶神晦日归天,白人罪。

”葛洪《抱朴子内篇·微旨》曰:“又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

大者夺纪,纪者,三百日也。

小者夺算,算者,三日也。

”因此,至迟从魏晋起,人们即认为灶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,有给人祸福的大权,故皆谨慎祀之。

其后,《太上感应篇》注引《传》曰:“灶之为神,号曰司命,司人一家良贱之命。

过无隐露,纤悉皆言。

……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,大者夺纪,小者夺算。

一云:灶有三十六神,能转祸为福,除死定生,驱逐妖邪,迁官益禄。

”据此,灶神竟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。

灶神还有一个别名,叫做伏龙,意思是龙星蛰伏(看不见),这代表了灶神的火正背景,也就是说,灶神也是由火正发展起来的。

代表用火生产的火神、代表火灾损失的火神和代表家庭丰收的火神,他们的作用和区别,见下表所示。

火神(火正)火神(火灾)灶神星座大火星(又叫辰星,商星,龙星,是天蝎座恒星)荧惑(作为太阳系行星的火星)东方青龙(龙星)名称祝融(火德真君)火德星君,回禄灶神(祝融)源头火正(炎帝)祝融氏炎帝神农氏火正祝融氏目的以保丰收以禳火灾言好事,防多嘴仪式农历6月23日祭祀,木业防火人士主持农历12月23日祭灶,名曰“送灶上天”火神敬拜,曾经是中国古代生产实践的一部分(火耕文明下的生产方式之一),也是古代戒火文化的一部分(行而责之谓之戒),因为气候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远去而逐步消亡。

今天,中国境内很多的火神庙,敬拜的是哪一家火神都搞不清,我们已经忘掉了它的庆丰和戒火意味,只剩下小吃和庙会了,提出防救戒文化的荀悦在地下有知,岂不伤心难过?今天我们的灶神文化,人们也忘掉了灶神的庆丰收保平安之功能,只剩下“言好事,多巴结”的丑陋民俗。

最近,福州的火神庙被完全拆除,因为诞生于宋代1033年的火神庙不算文物。

文化,文化,因文(变化)而化(适应),我们不认识“文”了,也就忘掉“化”了。

重新认识古代的消防文化,还需要从气候变化和文明演化来入手认识。

遂有此文。

附录:本文所谈的火神,还不包括道教体系的火神,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,也叫华光元帅,又叫五显灵官。

到了宋代,又出现了一位「火车王灵官」,当代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。

道教王灵官与祝融相距太远,就没有庆丰之意,纯粹是道教胡思乱想的结果,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
  • 记载
重口味吧吧 2023-06-02 14:04:15

不知不觉,小年已到。

小年对于我们消防工作者来说,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
因为作为国家层面的火神崇拜早已消亡在历史长河中,作为家庭层面的火神崇拜,还在以“送灶神”的形式保留在民间民俗当中,这里我作为中国古代消防文化的发掘者和卫道士,说说中国古代的火神崇拜和灶神文化。

中国古代的火神有两种,一种是作为发明家发现火种和火耕方式的火神(燧人氏),另一种是作为天文学家的总结火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火神(祝融氏)。

在古代传说中,上古的燧人氏便是因啄木鸟的启发而得到火的;《尚书大传》云:“遂人为遂皇,伏羲为戏皇,神农为农皇也。

遂人以火纪,火,太阳也。

阳尊,故托遂皇于天。

”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,又称“燧明国”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八六九引《王子年拾遗记》:“申弥国去都万里。

有燧明国,不识四时昼夜。

其人不死,厌世则升天。

国有火树,名燧木,屈盘万顷,云雾出于中间。

折枝相钻,则火出矣。

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,游日月之外,以食救万物;乃至南垂。

目此树表,有鸟若“号鸟”,以口啄树,粲然火出。

圣人感焉,因取小枝以钻火,号燧人氏。

”同书卷七八引《礼古文嘉》云:“燧人始钻木取火……遂天之意,故为燧人。

”又有“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”的传说(见《艺文类聚》卷八七引《九州论》)。

不过,燧人氏虽然发现火种的饮食功能,但还是不能和指导火耕生产的天文学家火正相比,因此后世鲜有祭拜活动。

最常见的火神是祝融。

祝融一词,最早是官号,有时代表一个氏族,有时有特指一个人。

最早担任火正的,叫做黎。

因为行火政有功,被帝喾命之曰祝融。

传说中的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,他的形态在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属于人兽合体形,人面、兽身,骑着两条龙。

根据《国语·郑语》中的“祝融亦能明显天地光明”,“祝”是持久,“融”是光明,永远光明。

此时祝融因为发明火的照明功能而被人纪念。

南岳衡山祝融峰敬拜的是作为光明神的火神。

图1.火神祝融(《山海经》中的光明天使形象)因为农业生产需要观察天象,需要有人密切观察日月星辰来指导生产活动。

古代的刀耕火种生产,缺乏工具(只有石刀),不能提水,所以仰赖放火烧荒,放火降雨,因此对气象条件非常关注。

顾炎武认为“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”(《日知录》),是指当时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来指导,于是有一种职位,被称作“火正”,后世更多地当作是“火神”。

其任务是“钦若昊天,敬授民时”。

《国语》中提到,颛顼“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。

”火正的任务是观察大火星的位置,司地等价于司土,也是后来的司徒,主要管理农事实践。

南正的任务是观察日之南(即冬至或夏至点),这是农历(阴历或夏历)的关键节点,可能比火历的出现晚。

两者同时出现,类似于当前的公历(大历、官历)与阴历(小历、民历)并行,大历是朝廷正朔,小历是民间农书。

这表明,人们不仅观察大火,还观察“历象日月星辰”来纪时。

南正只有一位,后世称为羲和;火正是职位,历代有代表。

第一任火正是“黎“,火正的最大任务,是确定火耕农业的生产节点(授时)。

郑和下西洋之时,负责观察天文气象,指导航船路线的专业领航人士,叫做“火长”,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分支,也是火正的流传与变体。

后世称为祝融夫人、火德真君的,都是敬拜作为火正的火神。

据《山海经》的说法,“颛顼生老童,老童生重及黎。

黎因平共工之乱不力,被诛于帝喾高辛氏。

其弟吴回为之后,复居火正为祝融(祝融为火正别号)。

吴回生陆终”,两者合起来称为“回禄”,是火灾之神。

到底是什么坏事让他们背上恶名,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劣迹,但火正的职务因此而中断了一段时间。

吴回在黎被颛顼杀死之后,复居火正为“祝融”,这时祝融就是官职。

因为世袭,祝融家族便以官为氏,首任祝融也被祭祀为神。

祝融氏因为行火而被尊为南方之神,也就被认定是楚国的远祖了。

祝融还有一些其他的叫法:朱明、朱冥、鬻熊、陆终、东明、东蒙等,都是一个部落内部继承祝融称号的一些人。

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昔夏之兴也,融降于崇山,其亡也,回禄信於耹隧”。

韦昭注:回禄,火神,再宿为信。

从此之后,用火作工具的祝融成为火神,而失火的回禄则指代火灾之神。

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,禳火于玄冥,回禄。

”杜预注:玄冥,水神;回禄,火神。

“尧复育重黎之后,不忘旧者,使复典之,以至於夏商”,结果是高辛氏族的閼伯,为陶唐氏火正;相土因之。

《汉书·五行志上》:“帝喾则有祝融,尧时有阏伯,民赖其德,死则以为火祖,配祭火星。

”清翟灏《通俗编·神鬼》:“今恒言,犹独於火神称祖。

“据《禅林象器笺》记载:「火德星君,为炎帝神农氏之灵,祀之为火神,以禳火灾。

」这里的“火德星君”,应该是荧惑,或太阳系的行星(火星,Mars),而不是天蝎座的恒星大火星。

所以,閼伯和吴回陆终一样,都是以火正的出身,以禳火的功用,而被人祭祀配享。

他们所代表的,其实是火神的破坏功能,是破坏之神,或安全的保护神。

图2.河南省商丘市火神庙閼伯台的閼伯形象。

根据司马迁的说法,“故重黎氏世序天地。

其在周,程伯休甫其后也。

当宣王时,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”。

(《史记自序》)也就是说,姓司马的家族本来就是火正之后,从天文学家改行作史官了。

农业生产对天时的依赖随着工具(深耕和提水工具)的广泛采用而降低,所以司马迁的祖先被迫改行。

最后说一说灶神,过去古代在国家层面是是祭拜火神(农业生产之神),在家庭则是以祭拜灶神的形式庆祝丰收(因为火神象征着风调雨顺和丰收季节)。

灶神又称灶君、灶王,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,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。

自人类火食以后,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,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。

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。

故《礼记·祭法》中“王为群姓立七祀”,其中有一祀为“灶”,而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“或立户,或立灶”。

有古书上说祝融是灶神,许慎《五经异义》曰:“顼氏有子曰黎,为祝融火正也,祀以为灶神。

《淮南子·汜论》曰:“炎帝于火,而死为灶。

”高诱注曰:“炎帝神农,以火德王天下,死托祀于灶神。

”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“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而火。

”凡是崇拜火的氏族,便奉炎帝为神,皆以火神为灶神,所以灶神是火神的家庭化和民俗化。

另一种说法是以灶神为先炊。

《史记·封禅书》有“先炊之属”语,唐张守节“正义”曰;“先炊,古炊母神也。

”《礼记·礼器》曰:“燔柴于奥,夫奥者,老妇之祭也。

盛于盆,尊于瓶。

”注曰:“其神则先炊也,故谓之老妇。

惟盛食于盆,盛酒于瓶,卑贱之祭耳。

虽卑贱而必祭之者,以其有功于饮食,故报之也。

”其性别,最初是女性,后来是男性,还有了妻子。

许慎《五经异义》称灶神姓苏名吉利。

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和《后汉书·阴识传》注引《杂五行书》曰:“灶君名禅,字子郭,衣黄衣”;许慎《五经异义》云:“灶神妇姓王,名抟颊。

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十四云:灶神“夫人字卿忌,有六女,皆名察(一作‘祭’)冾。

”《太上感应篇》注引《传》曰:“灶神状如美人貌,有六女,即六癸玉女也。

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十四则曰:“灶神名隗,……又姓张名单,字子郭。

……一曰灶神名壤子也。

”《庄子·达生篇》司马彪注称“灶神著赤衣,状如美女”。

图3,灶神年画。

灶神的职责,最初以为管人间之饮食(类似于国家层面的火神崇拜,是为了庆丰收,祝好运),其后则称其代天监察人间善恶,按时向天帝上报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八十六引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“灶神晦日归天,白人罪。

”葛洪《抱朴子内篇·微旨》曰:“又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

大者夺纪,纪者,三百日也。

小者夺算,算者,三日也。

”因此,至迟从魏晋起,人们即认为灶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,有给人祸福的大权,故皆谨慎祀之。

其后,《太上感应篇》注引《传》曰:“灶之为神,号曰司命,司人一家良贱之命。

过无隐露,纤悉皆言。

……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,大者夺纪,小者夺算。

一云:灶有三十六神,能转祸为福,除死定生,驱逐妖邪,迁官益禄。

”据此,灶神竟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。

灶神还有一个别名,叫做伏龙,意思是龙星蛰伏(看不见),这代表了灶神的火正背景,也就是说,灶神也是由火正发展起来的。

代表用火生产的火神、代表火灾损失的火神和代表家庭丰收的火神,他们的作用和区别,见下表所示。

火神(火正)火神(火灾)灶神星座大火星(又叫辰星,商星,龙星,是天蝎座恒星)荧惑(作为太阳系行星的火星)东方青龙(龙星)名称祝融(火德真君)火德星君,回禄灶神(祝融)源头火正(炎帝)祝融氏炎帝神农氏火正祝融氏目的以保丰收以禳火灾言好事,防多嘴仪式农历6月23日祭祀,木业防火人士主持农历12月23日祭灶,名曰“送灶上天”火神敬拜,曾经是中国古代生产实践的一部分(火耕文明下的生产方式之一),也是古代戒火文化的一部分(行而责之谓之戒),因为气候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远去而逐步消亡。

今天,中国境内很多的火神庙,敬拜的是哪一家火神都搞不清,我们已经忘掉了它的庆丰和戒火意味,只剩下小吃和庙会了,提出防救戒文化的荀悦在地下有知,岂不伤心难过?今天我们的灶神文化,人们也忘掉了灶神的庆丰收保平安之功能,只剩下“言好事,多巴结”的丑陋民俗。

最近,福州的火神庙被完全拆除,因为诞生于宋代1033年的火神庙不算文物。

文化,文化,因文(变化)而化(适应),我们不认识“文”了,也就忘掉“化”了。

重新认识古代的消防文化,还需要从气候变化和文明演化来入手认识。

遂有此文。

附录:本文所谈的火神,还不包括道教体系的火神,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,也叫华光元帅,又叫五显灵官。

到了宋代,又出现了一位「火车王灵官」,当代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。

道教王灵官与祝融相距太远,就没有庆丰之意,纯粹是道教胡思乱想的结果,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
      <b dropzone="vleiJX2R7Q"></b>

      重口味吧吧《重口味吧吧》由来

      编辑
      1.重口味吧吧夏天肯定是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了,否则他怎么对得起敌人那三十亿的大军呢。
             2.以前大家都认为夏天死了,所以自然没有人去戳穿这个事实了。
             3.砰!阿三一脚踢在了夏天的双臂之上,刚才如果不是夏天反应快,恐怕那一脚已经将他的骨头踢断了。
             4.就在夏天倒下去的那一刻,他口袋里面出现了一道黄光,随后这道黄光没入他的伤口之中,曾柔看到了那道黄光,急忙查看夏天的伤口,她的眼前出现了令她惊讶的一幕。
             5.“我长的这么帅,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,却固执的要靠才华。

      重口味吧吧《重口味吧吧》起源

      <b dropzone="aPUcJ7yCmkD6qL"></b>
      <tt id="5Z6B2sHWy"></tt>
                1.重口味吧吧游戏的画面也是非常唯美的,每个玩家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每一次的挑战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2.这样你就不能停下来,帮你度过无聊的时光,你可以让香肠滚滚,手指控制就可以了。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3.服务好每一位客人,让客人顺利到达目的地,遵守交通规则,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人。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4.在游戏中能够通过大量的任务挑战,体验更独特更有魅力的玩耍乐趣,不断的消除各种方块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5.丰富的主题活动解锁,玩家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收集强大的武器装备。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6.我们就需要有足够雄厚的金币才可以支撑我们随意的抢夺物品获得
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